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见著思微·对话主编
    仑伐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Ⅲ期随机临床试验(LAUNCH)
    陈晓, 毛一雷, 邵国良
    2023, 10(2):  1-6. 
    摘要 ( 79 )   PDF (5133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仑伐替尼(lenvatinib,LEN)是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一线治疗用药;然而它对患者的生存获益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接受LEN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LEN-TACE)与LEN单药治疗的晚期HCC患者的临床结局。
    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平行组别的Ⅲ期试验。初治或术后首次复发的晚期HCC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LEN联合按需TACE组(LEN-TACE组)或LEN单药治疗组。随机分配后3d内开始LEN给药(初始剂量:体重≥60kg患者为12mg,每日1次;体重<60kg患者为8mg,每日1次)。在LEN给药后1d开始进行TACE。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
    结果: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对来自中国12家医院的33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其中170例患者接受LEN-TACE联合治疗,168例患者接受LEN单药治疗。在中位随访17.0个月后进行的预先设定的事件驱动中期分析中,LEN-TACE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明显较LEN组患者长[17.8个月比11.5个月,风险比(hazard ratio,HR)=0.45,P<0.001)。LEN-TACE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6个月,LEN组为6.4个月(HR=0.43,P<0.001)。基于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评估,LEN-TACE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较LEN组患者高(54.1%比25.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和治疗方式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EN联合TACE可改善晚期HCC患者的临床结局,是晚期HCC患者潜在的一线治疗选择。
    论著
    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法联合RNA测序探究解旋酶样转录因子基因的缺失对肝细胞癌的影响
    张艺旋, 马亚锐, 王小兵, 焦宇辰
    2023, 10(2):  7-15. 
    摘要 ( 54 )   PDF (12954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解旋酶样转录因子(helicase 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HLTF)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潜在的调控机制。
    方法:构建HLTF基因稳定敲除的HCC细胞株。应用RNA测序法(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并分析肝癌细胞HLTF基因敲除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法(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ATAC-seq)检测HLTF基因敲除前后肝癌细胞染色质可及性的改变。采用RNA-seq和ATAC-seq多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寻找HLTF基因潜在的下游调控通路和关键基因。
    结果: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HLTF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其高表达与HCC预后不良有关联;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肝癌细胞相比,HLTF基因敲除细胞中有56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65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ATAC-seq分析结果显示,共27 818个区域在HLTF基因缺失时染色质可及性发生显著改变,其中14 225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增强,13 593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减弱;对染色质可及性改变的区域进行motif富集分析,数据显示在染色质可及性增强的区域,Atf3、Fra1和BATF等被富集,在染色质可及性减弱的区域,Fra1、Fra2和JunB等被富集;RNA-seq和ATAC-seq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表明,重叠基因主要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Wnt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信号通路等。HLTF基因的缺失使核RNA输出因子3(nuclear RNA export factor 3,NXF3)基因表达水平升高。NXF3基因高表达的HCC患者的预后较NXF3基因低表达的HCC患者好。
    结论:在HCC中,HLTF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Wnt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等,NXF3基因可能是HLTF基因的潜在下游基因。
    微小RNA-551a参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索拉非尼应答机制研究
    卞涛, 秦峰, 王胜杰, 王会, 韩山山
    2023, 10(2):  16-26. 
    摘要 ( 58 )   PDF (10919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化学药物治疗的标准一线用药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微小RNA(microRNA,miRNA)-551a在索拉非尼应答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CC相关miRNAs表达谱特征,并鉴定索拉非尼应答miRNAs及其相关分子机制。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晚期HCC患者。选择同期收治的1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验证索拉非尼应答miRNAs的表达特征及预测HCC预后的价值。
    结果:高表达miRNA-551a的晚期HCC患者预后较差,其表达被索拉非尼抑制。miRNA-551a通过多种促癌通路和自噬途径参与HCC进展及索拉非尼应答机制。临床验证队列中,索拉非尼治疗前晚期HCC患者血清miRNA-551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其miRNA-551a表达水平降低(P<0.05)。治疗前血清高表达miRNA-551a的晚期HCC患者受益于索拉非尼治疗(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也证实,治疗前血清miRNA-551a水平可以独立于临床病理特征预测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患者的预后(P<0.05)。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型证实,索拉非尼能直接结合pre-miRNA-551a,阻止内切核糖核酸酶Dicer切割pre-miRNA-551a裂解为成熟体miRNA-551a。基于miRNA-551a表达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的Nomogram模型能有效预测HCC患者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且理想状态下可以筛选索拉非尼应答患者。
    结论:miRNA-551a作为促癌基因能被索拉非尼抑制表达从而参与其应答机制,miRNA-551a表达特征评估和定位有助于指导HCC患者个性化治疗。
    2019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
    郭雪蓉, 曹凌, 张瑞锋, 王昕琛, 乔楠, 张永贞
    2023, 10(2):  27-32. 
    摘要 ( 145 )   PDF (2308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9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与死亡情况,为制定肝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并参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IACR)制定的数据质量审核评价标准,对山西省符合质量控制标准要求的肿瘤登记点上报的肝癌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性别、城乡地区和年龄分层计算粗发病率/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0~74岁累积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及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分别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
    结果:2019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共有肝癌新发病例644例,粗发病率为13.18/10万,中标发病率为8.13/10万,世标发病率为8.30/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0.96%,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5.39%,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7位,标化后男女发病比为2.46∶1,城乡地区发病比为0.99∶1;肝癌死亡病例791例,粗死亡率为16.19/10万,中标死亡率为9.90/10万,世标死亡率为10.06/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16%,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0.00%,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第4位,标化后男女死亡比为1.90∶1,城乡地区死亡比为0.78∶1。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快速上升,均在85+岁达到高峰,且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将农村地区人口及男性作为肝癌防治的重点对象,推进肝癌早诊早治,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减轻肝癌的发病与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
    综述
    自噬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余晨曦, 姚雪松
    2023, 10(2):  33-36. 
    摘要 ( 64 )   PDF (1755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治疗覆盖中国肝癌分期Ⅰa~Ⅲb期的患者。自噬作为真核细胞特有的代谢过程,参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促进了肿瘤细胞对介入治疗的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佳。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常见介入治疗方式对肿瘤细胞自噬现象的影响:消融治疗、经血管介入治疗及内放射治疗都会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cell lymphoma-2/adenovirus E1B 19-kDa-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等细胞通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治疗抵抗。体外试验中,自噬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善自噬引起的治疗抵抗。
    肝细胞癌对仑伐替尼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丽莎, 康明佳, 赵健
    2023, 10(2):  37-40. 
    摘要 ( 214 )   PDF (1635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仑伐替尼(lenvatinib)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2018年被批准用于不可切除的HCC的一线治疗。然而仑伐替尼不可避免的耐药性是阻碍其长期抗癌活性的主要原因,其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依据信号通路及作用靶点分类,对HCC对仑伐替尼潜在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为预防或延迟仑伐替尼耐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申亚琼, 李皎, 李兴欣, 徐敬, 金焰
    2023, 10(2):  41-44. 
    摘要 ( 104 )   PDF (214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ysyl oxidase-like 2,LOXL2)是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家族成员之一,可催化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共价交联,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过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肿瘤侵袭及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OXL2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较高水平的LOXL2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有作为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岳子鹏, 石宝琪
    2023, 10(2):  45-50. 
    摘要 ( 45 )   PDF (1797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在亚洲的发病率较高,我国是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HCCA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患者就诊时多处于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可切除HCCA,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不尽相同。本文基于一些现有的临床试验,对HCCA的诊断及不可切除HCCA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CCA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护理园地
    配制漱口液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靶向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
    吴舒, 刘艳, 占正寅, 李晓青,刘姿荣, 黄丽惠, 李彩云, 王静雅, 路虹
    2023, 10(2):  51-54. 
    摘要 ( 125 )   PDF (183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甘露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配制漱口液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靶向治疗中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因肝脏恶性肿瘤且接受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分子靶向药治疗出现口腔黏膜炎的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患者应用甘露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配制漱口液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应用口腔黏膜炎常规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应用配制漱口液3d和7d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恢复普通饮食的时间。
    结果:应用配制漱口水当日、3d两组患者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3±0.69)分比(3.61±0.33)分,t=-1.133,P=0.108;(1.35±0.71)分比(1.61±1.03)分,t=-0.996,P=0.074];应用配制漱口水7d研究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0(0,0.50)分比(0.70±0.63)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4,P<0.015)。应用配制漱口水后,研究组患者恢复普通饮食的时间为(1.65±1.11)d,短于对照组患者恢复普通饮食的时间(3.00±0.52)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01)。
    结论:甘露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配制漱口液应用于分子靶向药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效果良好。
    MDT 园地
    肺不典型类癌术后肝转移内科治疗1例
    刘维丽, 依荷芭丽•迟, 赵峻
    2023, 10(2):  55-58. 
    摘要 ( 66 )   PDF (3951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频精粹
    胆系肿瘤治疗之全程管理
    赵海涛
    2023, 10(2):  59-61. 
    摘要 ( 47 )   PDF (1991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